热点资讯
每年流失数千亿美元,拿啥养活14亿人?印度给中俄,分别上了一课_印度政府_经济体_小米
发布日期:2025-06-26 06:55 点击次数:79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就可以轻松接收到我们之后的相关内容更新,同时也便于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不断创作的动力来源~
文|慧泓
编辑|S
2023年6月22日,印度总理莫迪创下历史,成为首位两度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外国领导人。在国会大厦,他信心满满地发表了激昂的言辞,宣称印度将很快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屹立于南亚,显示出他对国家未来的强烈信念。
展开剩余87%这一言论并非单纯夸大其词。根据印度央行的预测,若印度未来几年的GDP年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到2027年,印度的经济规模将有可能超越日本,跻身世界第三。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印度在国际贸易中却一直维持着一个“出超大国”的身份,并且创造了连续73年外贸逆差的“神奇记录”,每年外流数千亿美元的财富。如此经济形态的国家,是否真有潜力跻身全球经济强国之列?那么,印度又是如何维持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并确保其人民的生计?
1. 吸引外资:印度的“收割”之道
印度的经济手段之一,就是“收割外资”。2023年6月9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了印度政府对小米印度分公司冻结7.25亿美元资产的案件。这一行为与小米母公司自2015年起的境外汇款行为有关,印度政府认为其涉嫌违反《外汇管理法》,因此决定冻结这笔巨额资产。
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响。小米印度子公司只是按照正常商业流程向母公司汇款,但印度政府却以此为依据,宣布罚款7亿美元,约合555.1亿卢比。这相当于小米印度分公司近9年来的总利润的六倍之多,几乎意味着小米未来40年内都将无法实现盈利。
此举对于本已“不富裕”的小米财务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小米集团的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净利润为约85亿元人民币,而印度的这项罚款占其整体利润的56%以上。小米这一“代表性案例”也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印度一直以类似手段压迫外资企业,尤其是科技行业的龙头企业。
2. 背后的产业保护与“竭泽而渔”策略
莫迪政府自2014年提出“印度制造”计划,旨在通过吸引外资,特别是在手机、电子等高科技行业,将印度打造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智能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产品,成为了印度重点引进的产业。然而,国内的手机品牌却频繁面临着各种指控和处罚。
在2022年,诸如荣耀、华为、VIVO等中国品牌都遭遇了逃税、洗钱、财务不当等指控,小米的7亿美元罚款只是冰山一角。印度政府似乎并不满足于这些外资的存在,更想通过加大监管力度、要求外企“印度化”来收割更多的利益。印度媒体甚至报道,印度政府希望中国手机品牌引入本地资本,增加印度籍高管,推动手机的本土化制造,以此为印度企业创造更多外汇收入。
这些“赤裸裸”的手段反映出印度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即“印度赚钱印度花,外资无权将财富带回家”。这种本土产业保护主义的做法让不少跨国公司在印度市场逐渐失去耐心。根据西方媒体统计,过去几年间,欧洲和美国的多家跨国企业已经陆续撤出印度市场,甚至被戏称为“跨国公司坟场”。
3. 贬值货币,躲避债务:印度的“节流”之道
除了吸引外资,印度还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来“节流”。这种策略为印度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好处,但长期来看却充满隐患。
上世纪60-80年代,苏联政府向印度提供了大量贷款,但随着苏联经济的衰退,苏联方面请求印度归还贷款。印度政府长期以经济困难为由拖延还款,而在苏联解体前后,印度悄悄还清了所有贷款,但并非以美元还款,而是用已经严重贬值的卢布偿还。这种“变相”的债务解决方法让俄罗斯震惊不已,因为当时的卢布几乎没有任何市场价值。
这种操作成为印度“节流”的典型策略之一——通过不断贬值货币来稀释债务压力。然而,俄罗斯人在后来的交易中却再次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加剧,印度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俄罗斯石油并通过廉价卢比结算,使得俄罗斯在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4. 短期利益,长期风险:印度经济的矛盾
印度的这些策略,虽然在短期内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却在长期发展中埋下了隐患。通过强压外资企业并通过货币贬值来获取短期利润,印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制造业方面,尽管印度声称力推“印度制造”,但其制造业的贡献在GDP中的比重却逐年下降。根据印度资产基金会的调查,目前印度GDP增长的一半来自服务业,而制造业的贡献却有所下降。
更重要的是,印度的外贸出口远低于中国。中国的出口规模约为印度的七倍,且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大多是中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品,而印度大多数出口则是基础商品,如大米、香料等。长期来看,印度的制造业和出口的结构性短板,将对其经济长期增长构成压力。
5. 国际化与现实:印度的“卢比国际化”计划
在推动卢比国际化方面,印度也陷入了矛盾之中。尽管印度在俄印能源交易中尝试使用卢比结算,意图提升卢比的国际地位,但卢比并未成为真正的全球支付货币。相比之下,中国的人民币因其稳健的购买力、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在全球贸易中的广泛应用,已经逐步取代了卢比,成为了更多国家选择的跨国支付货币。
印度如果想要实现卢比国际化,必须面对一系列经济基础薄弱、货币不稳定的问题。与中国不同,印度的货币政策较为不稳定,这使得印度的“卢比国际化”计划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可。
总结:短视的策略与长期的教训
总的来说,印度近年来采取的经济措施虽然在短期内收获了丰厚的利益,但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印度不断收割外资、压迫跨国公司,并通过贬值货币来规避债务,虽然获得了暂时的经济好处,但这种做法必然会损害其产业结构与货币信誉。最终,印度需要找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腾飞。
发布于:天津市